江桥中队:“四机制”赋能街区治理, “六支持”护航营商环境

发布时间:2025-09-10 点击数:来源:上海嘉定

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。今年以来,嘉定区江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紧扣“优环境、促消费、惠民生”总体目标,以做实载体、优化流程、长效护航、创新形式“四机制”建设为抓手,通过“举办户外活动、合规店外经营、设置便民疏导管控点、设置特色城市家具外立面、商业体自有区域个性化店招、鼓励因地制宜申办特色市集”等六项活动支持,构建起“惠民利商+适度放开+规范管理”三位一体的涉企服务保障体系,为江桥北虹桥区域营商环境优化发展注入城管执法“蓝色动能”。

一、做实载体、守好“烟火气”,以“活力街区建设”夯实营商基础

中队坚持“管理跟着需求走”,将“活力街区建设”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,通过“一街区一方案”精准施策,推动活力街区各有特色。

一是焕发“新生力”。在监管创新、交通管理、商居协调等方面探索创新,牵头推动、有序发展市集活动、户外餐饮、夜间经济等业态,进一步降低商业企业管理成本和经营主体负担,焕发城市“新生力”。通过部门联动、跨前指导等举措,努力优化对特色集市、外摆位、疏导点、管控点等点位的环境治理。制定大型活动审批、执法检查方案,调整监管模式和检查频次,推动“管理型执法”向“服务型治理”转变。  

二是筑牢“规范线”。划定“外摆经营缓冲区”,允许餐饮商户在晚间非高峰时段规范设置外摆位用餐,同步督导垃圾分类收运、市容秩序维护等物业主体服务;推行“商户自治红黑榜”,将门前责任区环境、垃圾分类投放收运、定时收撤外摆物品用具等行为纳入日常管理,多次达标可优先参与街区促销外摆活动、获得宣传等资源支持,进一步规范街区治理,深化管理成效。今年以来,江桥老街商户外摆经营投诉量同比下降50%,客流量提升30%。

三是打通“舒心路”。以党建引领探索打造“街区治理议事会”共治新平台,针对江桥老街、万达金街、恒久又一城、MAX未来街区等商业街区,与属地村居、物业服务企业、街区商户、居民等主体共同有序参与街区共治,定期开展“街事街议”,促进街区各类问题形成“收集-处理-反馈”闭环,以“柔性执法+共建共享”模式破解管理难题,逐渐改善街区环境,深化街区凝聚力、向心力。

二、优化流程、化解“盖章多”,以“一口办理”实现服务闭环

中队持续深化“服务型城管”队伍建设,构建“上门宣讲+牵头协调+督导巡查”的服务保障工作机制,主动跨前开展各项工作,让有意向、有能力、善经营的商业企业“少顾虑、少跑腿、增收益”,全力推进“活力街区建设”工作。

一是搭建“上门宣讲”平台。紧跟政策,以《江桥镇设摊经营管理方案(试行稿)》为切入点,面对面向商业企业负责人讲清、说透、亮明“活力街区建设”工作方案是本镇全力激活城市烟火气、优化改善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,相关职能部门都会全力支持、全力保障规范报备,确保商业企业开展规范有序、安全可靠的商业经营活动;对已告知承诺方式获得行政审批的检查对象,城管执法人员在开展告知承诺事后核查时,一并对检查对象进行合规经营指导。目前,已有6家及以上商业企业在积极申报和筹备申报中。

二是畅通“牵头协调”机制。中队作为业务牵头部门,主要负责商业企业筹备、申报阶段的“一口受理”,通过和镇环保、规资、市场监管、食品安全等部门形成沟通协调工作机制,中队有效化解各类现场问题和隐患矛盾,实现部门间动态对接,切实打消商业企业对筹备申报工作“多处跑”“多次跑”“盖章多”的顾虑。同时,中队不断加强与上级部门报备沟通,目前,乐秀路嘉峪关路和金耀南路鹤芳路区域路段两个“设摊管控点”已纳入一网通办“上海一张图”设摊经营点位。

三是强化“督导巡查”管理 。建立多部门“常态化督导+提早介入”工作模式,对于垃圾分类投放收运、餐饮油烟净化排放、现场灯光按时开启关闭、属地村居相关业务投诉处置等内容,与镇各相关职能部门共享督导巡查数据,发现问题隐患后同步推送整改提醒,实现“一次整改、多方通过”;通过线上微信群,加强对设摊经营管理报备动态问题处置,保证相关职能部门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问题、有效介入和提早处置。目前,已经提早介入处置集市烧烤涉嫌油烟环保净化问题2次。

三、长效护航、规范“执法权”,以“一码检查”构建透明监管体系

为解决商业经营企业反映的“重复检查”“随意检查”问题,中队按照相关要求严格落实“涉企检查码”,将执法流程全环节“亮码”“扫码”,实现“检查可追溯、过程可监督、结果可查询”。

一是推行“非现场执法”。中队不断强化科技运用,提高检查精准度,对能够通过视频监控、自动巡查、智能预警等远程方式开展检查且未发现违法行为的,原则上不再进行现场检查,逐步提升非现场检查规范性。定期调取或接入重点街区路段和企业周边200余路高清监控,通过中队指挥室开展视频督查,自动识别流动设摊、跨门经营、垃圾混投、乱设广告、单车乱停等问题。例如,针对部分企业和村居周边沿街商铺跨门经营问题(不在商业体红线自有区域,且不符合人行道大于7米的宽度要求,不能申报设置外摆位),中队利用网格化门责管理数据信息和市局“双随机一公开”数据后台,通过电话告知企业自行整改,可免于现场检查和相应执法处罚,加上管理巡查网格队员的上门告知,整改率自觉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,也给了沿街商铺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免罚、少罚的温度执法。

二是深化“路长制值守”。对经济产业园区、商业综合体等区域,每周安排不少于5次路长定岗定责定任务巡查,确保巡查区域管理常态化精细化,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整改或者“管执联动”处罚;城管执法队员通过“城管通”APP即可调取企业基础信息、历史检查记录,到达现场执法时间缩短40%,且有先行告知、限期整改和跟进处置,给予企业充分的整改纠错期限和规范执法的宽容。

三是开展“多部门合查”。建立与镇城建办、安监办、社会事业办、市场监管、环保农发等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检查工作机制,依照上海于2025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的“检查码”,落实涉企行政检查创新举措、优化营商环境8.0方案的重点推广内容,通过归并多项检查任务,缓解企业备受困扰的“重复查”“多头查”“随意查”问题。企业通过扫码可以了实现解检查内容、准备相应材料、查看结果、及时整改,有效减少各部门分头多次检查对商家正常经营的干扰,提高执法检查的透明度和公正性。谁来查、查什么、何时查、如何改“‘检查码’就像‘执法身份证’, 被检查的企业也可以通过“检查码”高效配合完成多项检查,及时查看行政检查结果,并进行评价,实现“双向监督”,让企业清楚知道每次检查的合法性,配合度也更高了。

四、创新形式、强调“信用力”,以分级分类监管激活营商新生态

    中队积极探索创新,持续优化分级分类监管模式,全面开展“信用+风险”分级分类监管,引导商业企业更加合理安排经营活动,提前自查自纠、降低经营风险,平衡监管力度与服务温度,逐步将监管从“管得频繁”向“管得更好”转变。

一是注重体系建设。中队将信用体系建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“隐形抓手”,联合市场监管、环保城建等部门建立“城管涉企信用档案”,将企业遵守市容环卫、广告设置、施工管理等情况纳入信用评价,划分为A(守信)、B(可信)、C、(失信)三级,实施差异化监管。对A类企业,推行“免打扰”模式,除投诉举报外原则上不主动检查,并优先推荐参与“诚信商企”评选、获得政策扶持,如万达广场、慧创总部等;对B类企业,保持正常监管,实施检查码“触发式检查”;对C类企业,增加检查频次,上报建议限制参与政府项目招投标,同时提供“信用修复指南”,指导企业通过合规整改、公益服务等方式修复信用。

二是突出场景应用。中队同步探索“信用+服务”场景应用,与商业体合作推出商户“诚信红黑榜”,与商管公司联动,将信用等级作为商铺租金优惠、广告位分配的重要依据,形成“守信受益、失信受限”的良性循环;对经常违规或拒不整改的商铺建议不续约或依法提前解约,维护重要商业体整体良好信用形象。

下阶段,江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将继续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,聚焦商业经营企业需求,用更有温度的管理、更有精度的服务、更有真情的保障,为优化营商环境勤跑腿、出实招、务实功贡献城管力量。


a3dd70bbb9584cd8b34d0aa579c214a7.jpg

53d5bfafb8944136913b5b81223a1a96.jpg

ce1cb79c7f9f4c178b491157be07856e.jpg



 


分享到: